×
爱迪澳高 | 图书馆里的通识课——“行阅北京”系列之国家图书馆
2024.08.07

近日,北京爱迪学校澳大利亚高中部十一年级一班的学生们在通识课于江老师、班主任王耀辉老师和副教务长丁雪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最美书店”模范书局诗空间、国家图书馆以及风入松书店,开展了又一次的“通识行阅”课程活动。

至此,经过一年半共计三个学期的通识课程,师生们分别行阅了南池子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完成了“行阅北京”系列计划中的美术馆、博物馆和图书馆为典型代表的行阅三馆”项目。学生们在实践中搭建一个有典型代表的通识行阅体系,为以后更好的通识行阅,走出北京、行阅中国乃至行阅世界打下了坚实的经验准备和实践基础。

通过“行阅北京”,走出课堂的局限,走出“电子屏幕吸引”的束缚,让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有意思起来,使他们真正地想成为一个充满好奇心、求知欲、热情的终身学习爱好者,并不断升级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大有成就感,古今中外读书图小展

随着澳高通识课程的不断推进,澳高十一年级一班的师生们逐渐聚焦到了一个能在这个集体当中形成最大共识的读书图”。自此,大家从有了想法到策展、到布展、到优化展览,再到导展、评展、考展,继续不停的增加单元来丰富展览,形成了一个小有规模,大有成就感”的“走进读书图古今中外读书图小展”。

澳高十一年级一班的学生们完成了八个单元的布展,分别是:中国古代读书图、西方读书图、梵高读书图、女性读书图、AI读书图、世界名校校徽读书图、我的AI读书图和我拍读书图等八个单元,且其他单元正在持续不断的策划和准备当中。相当于大家通过“自己动手”,实现了行阅的“丰衣足食”,为今后开展像宗炳“澄怀观道,卧以游之”那样的“足不出户的行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基于“读书图”这个Information的细致Observation,通过富有Imagination的Connection,实现了极有Creation的Transformation。真正用实际行动实践了我们通识理念中的ICT模型。接下来,学生们会继续基于这个展览去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进而提出问题,并通过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践行PAS模型,写出有一定学理深度的研究文章。

WWC模型:what you know, what you want, connection.

ICT模型Information, connection, transformation。(基于information的observation,通过构建有imagination的connection,实现有creation的transformation.)

PAS模型:Pose questions, Analyze questions, Solve questions.

本学期的通识课,是学生们参与度最高的一学期,尤其是在策展和布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热情是极其难得的,更有学生表达了对组织集体行阅书店和国图的希望和向往,认为集体行阅更有通识的感觉。为了回应学生们的热情,为了丰富读书图主题,澳高十一年级特别组织了通识行阅活动:行阅国家图书馆。

博览群书良言,走近国家图书馆

本次通识课程活动主要围绕行阅国家图书馆展开,并在行阅国图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头一尾的行阅书店活动,给予学生更好的通识行阅体验。

一头是参观北京“最美书店”之一的模范书局旗舰店:诗空间。它已经有117年的历史,位于原中华圣公会教堂内,学生们可以欣赏高挑的屋顶、精致的窗花、古朴的砖石,感受哥特式建筑的独特风格与艺术之美。尽情徜徉在诗空间一排排古静的书架间,触摸文史,感知艺术,随意随缘翻开一本感兴趣的书,拿到书桌前拉开台灯,静静地体验一种纯粹的阅读美好。

带着对模范书局诗空间的余韵回味,澳高十一年级师生们登上了中巴,带着憧憬前往此次行阅活动的核心主体部分:国家图书馆。在这里,师生们一共参观品鉴了四个有意义的展出。

茶和天下典籍里的茶”展览中,学生们学习和了解了茶科学、茶文化和茶马古道等历史。在甲骨文记忆”展览中,学生们通过识别甲骨文答题以及互动临摹甲骨文相互比拼临摹分数的方式获得了有趣且别开生面的体验,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了象形文字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源头“何以载文”的重要意义。

笔墨春秋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作品展”中,学生们参观了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的作家王蒙的一些手稿和著作,激励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通识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也让学生们想起了通识课上获得的写作的启发:“只有写才会写”、“灵感如鲜鱼,不及时写下来就会变臭”。最后在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中,学生们了解了盛世修典,工程浩大的永乐大典在盛世的编修不易和辉煌成果,后世国力孱弱而历劫蒙难,以及现在国力昌盛之后的回归和再造。

在参观完这些震撼展览后,澳高师生们来到一个古色古香的信息检索站:图书名目录卡片柜。学生们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学习卡片目录式的检索借阅方式,了解人类文明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同时也会更加珍惜现在这些便利的学习条件,更加注重培养自己在积累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素养。

随后,学生们俯瞰了国图新馆阅读大厅,皆被眼前景象震撼,回字型的设计,每一层所有人都在认真学习,有的同学间三三两两细语轻声讨论问题,更多的是一个人一本书细细品读。这样的学习环境,读书的意愿和向往直接拉满。于江老师带领学生们在四楼的数字共享空间学习与查阅,认真查阅只有大学和科研机构才会购买的文献数据库资源,检索下载学生感兴趣方向的主题学术研究文章。

结束行阅国图的主体部分之后,师生们来到了最后收尾一站,追求开卷有益 读懂人文 诗意栖居”,主打轻学术的风入松书店。书店以人文学术类书籍为主,以通识阅读为特色,按照通识阅读和培养基本素养的标准设置12个主题图书展陈,从“格物致知”到“阅读和写作”等都涵盖在内,书店的设置和特色跟我们的通识课以及通识行阅课契合度极高。

本学期通识课上,澳高曾专门介绍过,风入松书店重张之时邀请到了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等做访谈,分享了与风入松以及实体书店的很多人文故事,让大家心生向往。同时,通识行阅活动的一个重要思想源头就是陈平原老师在《读书》40年专题-40人系列中的音频《你有必要观察这个时代》中指出的那样:

我希望我们生活在北京的学生们,能够知道这个变化的轨迹,所以我才会说带着我的学生们春游的时候到北京南城到各地去走走,每一年不一样走不同的路线。我说的是在北京生活过的,不管你是生活810年或者一辈子,我们都必须对这个城市的温度、脉搏,有某种了解,只在地铁上只坐公交车,是不能够理解他的,一步一步走过去,你会对整个城市的文脉会有比较好的体悟。走一次,用脚走,你能体会到这个城市的脉搏,这一个北京值得你触摸,值得你理解,当然也值得你记挂,以后还会有机会的话还会关注这个城市。你有必要观察这个时代,理解这座城市,理解北京的变化来理解当代中国的命运。”

在最后一站,学生们在心仪的书店买了心仪有缘的书籍,带回去品味这次行阅活动的余韵,沉浸于享受阅读的美好。这个行为,既响应了陈老师的呼吁,支持实体书店的发展,又完成了学生们对通识行阅最初的呼应和对通识教育深有启发的学者的致敬。让通识行阅的“行阅三馆”这个闭环体系设计有了更好的体悟,激励学生们在假期在未来设计自己更多更好的通识行阅活动。

正如“走进读书图-古今中外读书图小展”的展览前言中所提到的那样:希望大家在观展的时候,能够找到自己和展品之间巧妙的联结,获得美妙的不足与外人道也的审美体验。也正如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曾说的那样: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希望此展能够有助于学生们“观读书图,生读书意,起读书心”,那样的话,真“此展外意也,意外妙也”。

同时,也正如北大王波教授对“读书图”的定义那样,人物和书籍处于同一画面,人物做出将要阅读、正在阅读或刚刚读毕之状的图画,就叫读书图。” 师生们已经看过布展过大量的古今中外读书图,同时仍在为丰富优化展览做更多的准备工作。所以此次通识行阅活动,恰逢其时地走出了校园,走出了学校的读书图展览,去到了实体书店去,去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样读书场景最密集最丰富的地方,去观察去体验真实的读书人、读书景。大家用眼观察、用心体悟,去寻找、去感受打动人心的最美读书时刻。

通过此次行阅活动,学生们真正地感受到“行走之阅,阅读之美”。通过观察行阅之中那些打动人心的阅读的人、阅读的景、阅读的美和阅读的感动,更好地受到了更多的“触类旁通的启发”,进而“生了读书意,起了读书心”,此次活动促使学生们想要成为一个享受阅读之美的终身学习的读书人。

终身学习者,成为更好的自己

通识课是WACE 高中的一项特色课程,针对的是校内课程学有余力的学生。课程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保护好奇心以激发求知欲,使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热情的终身学习者,一个更好的自己。通识行阅课又是通识课最大的特色:走出校园,走到校外的通识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构建联系的能力,保持对周围事务的敏锐度和好奇心,进而激发和提升求知欲。

三次WACE通识课“行阅北京”系列之行活动圆满落幕,学生们收益颇多,并感触颇深。

王禹然同学深深感悟到:“每次行阅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惊喜,在国家图书馆,我看到了大家对于知识的热情和想要学习新事物的渴望,不同于学校固定死板的知识学习,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才会更让大家印象深刻。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自发的行阅,并且将行阅感想带回这里。这个学期的通识课无疑是意义非凡的,从最开始的一个一个小板块,再到第一次的行阅“白月光”南池子美术馆,再到本学期的“读书图”和行阅图书馆,这学期的通识课更像是把一块块零散的拼图整合成了一幅画。”

李佼阳同学感言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三次深入北京人文历史艺术后,我也感受到了首都的繁华。在南池子美术馆见证了建筑中的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完美碰撞。每一件艺术品都与我们心连心交流,没有时间和语言之间的限制。在清华艺术博物馆中亲历了时代的人文特色,在那个伟大的时代,有一群以国为先的年轻人。他们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让祖国大陆的根更牢固,他们的所作所为一直在提高中国的文化自信。在国家图书馆和“教堂式”书局中沉浸式体验读书人的快乐,在一个暂时脱离现实世界的喧嚣中感受宁静的美好。”

在“通识更为美好”的学习过程之中,师生们不断丰富和实践通识课程的理念:坚持“把自己作为方法”,“培养对学习过程的自觉”;用拓展的视野和批判的思考,向内认识自己,向外探索世界;在探索学习的路上,既保证“心无旁骛的专注”,又给“意外的偶然发现留出时间和空间”,不断收获“触类旁通的启发”,进而引向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沉淀;用心诚则灵的坚持热爱,过自主的学习生活,成为一个热情的终身学习者,让通识更为美好成为一种信念;用WWCICTPAS的智识思维和方法论,不断迭代进化成更好版本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