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行阅北京?
北大教授陈平原的“你有必要观察这个时代”、著名学者项飙的“从虚拟世界到真实社交,我们如何重建附近?”、“进步教育学的一种新的可能”以及清华社会学教授严飞的“重拾‘附近’,也是重拾生活本身”……一系列知名学者都在阐述一个理念: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课堂的局限,走进“附近”,摆脱“电子屏幕吸引”的束缚,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走进“附近”,观察“附近”,进入“真实”。
对于爱迪的学生们,则可以通过行阅北京一系列活动,观察“附近”,在顺其自然中生发学习,产生思考。老师则退居背后,观察学习的过程,引导并启发。
为什么是南池子美术馆?
此次“行阅北京”第一站定位南池子美术馆。这是一座毗邻故宫博物院位于老北京文化保护核心区域的非盈利美术馆,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艺术、建筑与世界的对话交流,展示中国当代美术馆的国际视角、理念。众多艺术家选择这里开展,包括著名诗人西川也选择在这里讲解诗歌艺术。
南池子美术馆独特的苏式园林风格像一个“桃花源”隐藏在北京故宫附近弯弯绕绕的胡同里,车很难开进去的,甚至步行也需要不停的修正路线,一不小心就错过了。抵达后一眼看到的首先是标志性的欲出墙的假山凉亭,里面的布局也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几步豁然开朗”的意境。即便不观展,就是静静地体验这世外桃源的园林意境,也是值得的,这样的“山水园林”使人静心沉思。在闹市中择一处静谧空间,可使园林建筑和自己的艺术作品对话,能够产生超越空间和艺术作品本身的想象力启发。
为什么是“唯物思维”展?
南池子美术馆当期展览为清华大学发起并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南池子美术馆承办的“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是一场极其难得的材料艺术与园林建筑的对话。作为国内做通识教育最好的高校之一,清华的通识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借鉴学习的最主要来源,强调给予同学们意识与能力去感知生命与美。
在“唯物思维”展上,常见的日常材料经过艺术家非凡的想象力和灵性创作后焕发出来不一样的风采,更是表达出来了极富创造力的输出。观者可通过观展,感受作品在与空间和环境的对话中产生的别样风采与意趣,感受展之匠心、物之魅力。
展览的英文名称叫做“Material Thinking”,material本身不会thinking,是人,是艺术家让物thinking。希望启发学生在面对人工智能chatGPT冲击的热潮中,更好地反思一下作为我们人类自己,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这个世界更好一点点。物尽其用不是用尽消耗完,而是一种通过想象力开发更多的可能用途,通过思维和想象力的无限延伸带来的物尽其用。
所有这些,从园林建筑到展览作品都与当前通识课的主题ICT非常吻合,细细接收五感内的information,通过想象力启发构建人与环境与社会的connection,从中输出有创造力的、深度的transformation表达。
至此我们确定了此次通识课内容。为了此次别样的课程,通识老师和美术馆约定了周末之行,提前讨论了具体的时间、观展路线和需要着重介绍的展品,并设计了一节行前介绍课为同学们更详细讲解了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观展要求、作业说明等详尽事宜,以达更有效率、更具学习意义的游学之旅。
02
观展&思考
整个过程中,在展馆张老师的导览讲解下,对每一处作品,同学们都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先看作品,写下自己的第一观感,给作品起个名字,写下WOW指数;然后聆听导览老师讲解,观看作品文字解释,听通识老师于江讲解基于作品展开的ICT启发,之后写下AHA指数。在所有的参观完成之后,系统整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并写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游记散文作业。
如想象的一样,我确实收获了许多,无论是艺术的创意还是桃花源般的平和静谧,或是充满着文化特色的门窗设计和雕刻,这一趟旅程让我有了更多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望着被四合院包裹起来的这⼀片小小的天地,望着蓝天,观察飞来飞去的鸟儿和昆虫,心中感到无比的透亮和豁然。
观展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很多有创意有深意的展品,其中《凳之根》给我感触很深,也让我联系到了我自己:人们总会忽略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譬如一张板凳、一张桌子、一根筷子。我们觉得它们生来就是如此的样子,我们从不会思考其实凳子也是从土地中拼命生长成了树木,最后才被人制作成了凳子,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生命变化为物件的嬗变。这引发了我很多思考。
最后特别鸣谢此次活动的发起人于江老师能够给我们这次出行的机会~感谢辉辉一路的陪伴,这次出行主打的就是一个陪伴,和波比。对,说起波比,我还为于江老师做了一首小诗:波比·南池子游记:流水涓涓,微风轻拂。小小大大,江哥波比。
小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怀,这次观展我给所有作品AHA指数都打了10,不管我与作者的想法重合与否,创意总是值得欣赏与赞扬的。期待行阅北京续集!
《竹签沙发》没有固定胶水,仅凭平衡点。靠回收烧烤摊的废弃肉串竹签穿插方式制成了沙发。传递了一种环保意识,以及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利用不起眼的物品制成名作,资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环保。这个艺术作品非常值得我们去对环保的思考。
此次展带给我很多,这次展品地点与《与朱元思书》《桃花源记》中部分内容相似,让我们进行了思想解放,对展品与现实社会进行connection,由information到transformation的理解和运用,更好的理解作者在做成品时的唯物主义思维。这次活动培养了我们很好的想象力和思维模式,体现通识的作用,在想象中遨游艺术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顿悟。
03
好的教育,关乎成长
与“桃花源”般的亭台楼榭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