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友风采 | 安之禹:一年半从UCB毕业,在迷雾旷野中走出自己的路
2023.03.02

对于很多爱迪学生和老师来说,安之禹这个名字听到便会啧啧的称赞——

2021年6月份,他从北京爱迪学校美国高中毕业,被录取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攻读学士学位,直到现在他的成长故事仍作为榜样力量流传在校园内。

2022年12月份,他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一年半修完学校要求的CS专业和Breadth课程提前毕业,跳过研究生直接在加州大学默赛德分校继续攻读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PhD。今年他19岁,是研究生院最年轻的博士生。他身上有许许多多闪亮的标签让他备受瞩目,被世界Top4名校UCB录取的爱迪毕业生、品学兼优拥有许多迷弟的学长、在自己热爱领域追求卓越的科研人……

在我们深度采访之后,反而觉得他目前的成就和状态本该如此,是因为我们总能够从他身上看到一些罕见的品质——谦逊、专注、开拓……无论是科学、技术、文学、语言或其他领域,只要他开始钻研,就会满怀热情,坚持不懈,同时,他也用出色的行动力向我们传递着如何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社会乃至世界带来正向的改变。

这一次我们再次采访到他,为大家分享这位校友从爱迪毕业后“不一般”的故事:他是怎么做到的?他选择这条路又是如何思索的?希望在分享爱迪校友风貌的同时,借此激励更多学子去追逐自己热爱的事情,去发挥自己所能发挥的力量,去传递能改变世界的青年力量。

求知

夜幕降临后,公寓门口传来电动滑板咕噜咕噜滑动的声音由远及近,在实验室忙碌一天的安之禹终于回家了。回家后的安排也如往日一样,拿出电脑干劲十足地继续编写他最近正感兴趣的小程序。哒哒的键盘敲击声已然成为了公寓不可或缺的背景音。
夜晚是安之禹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刻,当周遭安静下来,感官变得敏锐,精力集中于一线,头脑和思维变得异常清晰,双眼发亮,专注于自己的project里。
“我这两天刚做完一个很感兴趣的project,这是一个很有启发的尝试。Transformer对于输入和输出的长度不加限制,这是在机器学习模型中很稀有的特性。现在我在探索Transformer在控制算法和决策中的应用,如果能成功并加以利用,会对控制和决策领域有很大贡献。这也是现在很多领域专家在研究的热点。”

上了大学后的安之禹学会了更多知识和技能,也有了更大的能力和资源去支撑自己的好奇心。从小他就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从自学Python去进行动态定位和数据抓取等一些小小的尝试,到现在可以真正利用计算机科学去做一些有创造性、有正向意义的大项目,他不断突破已有的边界,去触及前人没有触及的领域,去探索难以穷尽的未知世界。

我们发现他的状态完全是乐在其中的,纵然面前是一片迷雾旷野,但安之禹很享受这样的探索,这是一种主动求知、求变、求新的状态。
不过如果你了解他的话,你会发现,安之禹从小就是这样的。在初中时他就开始自己的研发。他初中的老师回忆说,他们常常会看到他侃侃而谈的身影、为同学解答微积分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问题、埋头研究自制40万伏电压的冲击电流发生器的实验,甚至假期的时候他关注到一些现象并深入研究后,还申请了中医药熏蒸治疗器的新型实用技术发明专利。


到了高中之后,安之禹涉猎得更加广泛,除了理科还有人文学科。在戏剧课中他研读编剧必读经典《Story: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和《聊斋志异》,对比各国各类文学的体裁、文本分析、文化背景、创作风格与情感表达,并撰写了37页英文研究论文。与此同时,他还自学了拉丁语、希伯来语、西班牙语,从不同语言中体悟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爱迪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去自由探索,而非为了「既定的目标」而苦读般的勤奋努力,无数的教育尝试和课程设置都是让学生明白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设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自我规划,用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实现它。
而安之禹正是这样,上了大学后,他完全延续了初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他会把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细细研读,最近在读的是美国政治学家尤班克斯(Virginia Eubanks)的《自动化不平等:高科技工具如何记录、管治和惩罚穷人》(Automating Inequality:How High-Tech Tools Profile,Police,and Punish the Poor)。这让他意识到:“大数据技术在给人类创造了诸多便捷的同时,也会对‘公平’造成威胁。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葆有足够的同理心和对技术垄断的警惕。”他希望用自己的技术去改善这个世界而非控制。

他会主动寻找同学组队做感兴趣的project——利用Transformer Model(一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血管跟踪。“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许多死亡的主要病因。在医学领域上,开发高效的血管追踪算法对于基于成像的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设计进行了这个project,将基于Transformer Model的三维分离模型应用于血管数据收集,将血管追踪过程中需要手动定点配准的繁琐过程实现了自动化,能够更快速准确地帮助医生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在这样一种模式下,渐渐地,他享受学习与创造所带来的智力兴奋,接受挑战、成功突破的刺激,以及收获纯粹的、美妙的进步时刻,这一点一滴来自各种触手可及且具体而微的快乐构建了学习对他的吸引力。对他来说,要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热爱而学习,求知与探索永无止境。

积淀

读到这儿,你可能感受到了好奇和探索的重要性,然而好奇不能一味向新,长期主义需要方向正确的前进和持之以恒的积淀。2021年2月份收到OFFER后,安之禹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暑假时光该如何度过,那是一段忙碌却丰富的时光。

那个暑假他一共做了三个实习。他在西门子帮忙研发一个自动化模型,他在多邻国帮忙组织市场活动。除了西门子和多邻国以外,他还在爱迪做实习,他帮美高研发了一个排课的算法,这大大减轻了需要手动匹配学生和老师时间的工作量。

那个暑假他还跟着伯克利的暑期课程上了21个学分的课(毕业要求120个学分),其中同时修的CS61A程序结构和CS70离散数学两门还是难度不低的专业课。

安之禹说自己那时每天最多只能睡到六个小时。“当时我还在国内,会有时差的问题。那个时候我上了一门德语课,因为语言课要求学生必须实时上课,所以每天早晨5:55我就会起床,然后上完课8点简单洗漱,吃个早饭,9点去西门子上班,上到5点回来之后,再做一下学校和多邻国那边的工作。我会尽量12点前睡觉,如果半夜之前还有些空余时间,会用来看看CS61A和CS70两门课。虽然会很累,但是学到了很多skills,职场交际、恰当表达,也在多邻国看到国内高速发展的小公司对比西门子那种大企业是什么样子。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丰富的暑假。”

而提前毕业也是安之禹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在计划的事了。因为个人规划和家庭情况,他从拿到伯克利offer那一刻就开始安排起来。从研究毕业要求、选课政策、暑校修学分、提前上进阶课、自学,安之禹一步步规划,尽可能地高效输入。伯克利的毕业要求严格,正常需要四年才能修完全部学分,学生们除了要学习专业课之外,还需要学习数门breath课,哲学、物理、生物、社科、文学、写作。而要选到计算机专业里的高阶课程则需要在前面的课程中拿到较高的GPA,不然就只能更换专业。

为了能高效完成学业,他用一些高中AP课程换了学分,参加暑期课程获得学分将假期时间充分利用,每学期上4-5门课尽量修满每学期的学分上限……他课上跟随课程进度,课下不断自学,自学和时间规划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就这样,这些叠加的结果指向了一条他规划好的路径。由于不断的前进和长期的积累,安之禹将课程压缩到一年半从伯克利毕业,中间他还抽出时间做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project、申请了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PhD。现在他已经是默赛德一名新晋的PhD在读生。‘

正如我们之前所展望的那样,这位仰望星空的少年一步步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明,积极而蓬勃。

选择

读PhD是安之禹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未从伯克利毕业他就已经收到了华为高薪酬工作的邀约,反而读博做科研,无论是从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来看,都不是一个高性价比的选择。不过,他思索后还是毅然选择了深入研究CS领域的革新和应用。
“目前我研究的是通过算法控制建筑物的用电系统(通风,加热,空调,照明等等),在保持相同或更好的用电体验的基础上减少城市的能量消耗。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每年建筑物消耗全美40%的能源*,其中一半要用于加热,通风,及空调系统。所以这类研究对实现零碳排放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对于解决和预防更进一步气候变化导致的灾难后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默塞德在今年(2023年)初刚刚经历了一场极为异常的洪水。至少在过去的十年间,默赛德地区的降雨量都是极低的。我们认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与气候变化有关,这意味着改变刻不容缓。
我的科研目标是制作高效且安全的控制算法用于优化人类生活中的能源使用,推动世界向更低的碳排放水平迈进。这个目标对我个人意义重大,所以我愿意攻读博士项目做深入研究,把我的时间贡献给这个使命。”


谈到对于读PhD的选择,他说到,“任何人去选择读博一定是要出于‘我真的想去做研究,真的想去把知识学透’,源自真正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做出选择前,先认识真正的自己。“其实不止PhD的选择,大学的选择同样也是。不要为了上名校,读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名校的人文环境、课程设置并不一定适合自己。”他为我们分享了在伯克利读书的故事,“伯克利在读学生众多,很多时候个体就像汪洋中的一粒沙,只能靠自己。选课要自己研究,甚至还要定闹钟准时去抢,几百个学生像春运抢票一样的争夺实验室名额‘大战’,也是常态。我们很难像在高中时那样受到老师全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他建议学弟学妹们择校时考虑关怀度更高、更适合自己的大学。“名校绝对不是产品出口时盖上的标签,这只是我们将要独自面临的世界的入口。”在大众看来,上名校+直博PhD,这是一条光鲜充满鲜花的路,但在安之禹看来,这只是自己愿意也很想尝试的一条路。“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条推荐的、也适合别人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也在探索自己的路,我也很好奇我最终会做成什么样子。”

小彩蛋
采访过程中,他还提到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还记得三年前,就在爱迪报告厅里,他参加伯克利迷你数学竞赛,而三年后,他就成为了伯克利迷你数学竞赛的组织者,其中一个参赛者还是爱迪学生、他的学弟。命运真的很神奇。

回忆起校园时光,他双手叠放在腿上,眼神中有些动容,比起伯克利较疏远的人际关系和更独立的学习氛围,爱迪更像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在这座校园里他学习生活了六年,一草一木都很:与老师交流未来规划、研究感兴趣的课题、参加校内举办的竞赛实践……这些经历都为他后来的道路铺就了坚定的基石。他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热爱不断前行。“我每天睡觉之前都会发现我今天比昨天又多学到了一点东西,这样的生活会让我满足和愉快。祝好,共勉。”

* 数据来源:Xianzhong Ding, Wan Du, and Alberto Cerpa, “MB2C: Model-Based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Multi-zone Building Control”, in ACM BuildSys, 2020